不是螃蟹,勝似蟹—名不符實的美味

◎栗思

秋冬是吃螃蟹的季節。濃郁綿密的蟹黃蟹膏,雪白飽滿又滑嫩香甜的蟹肉,每每讓人吃到滿手蟹腥味也在所不惜。可惜無論是哪種螃蟹,品質好的總是所費不菲,且蟹黃蟹膏含有高量膽固醇和普林,蟹肉性寒,甲殼類海鮮又易致過敏,食用禁忌不少,許多時候常因此只能淺嘗,無法大快朵頤。再加上處理螃蟹必需確保新鮮及清潔,步驟較複雜,就算在市場見到綁得好好的活蟹一時嘴饞,只要想到回家解開塑膠繩清洗時難免會出現的張牙舞爪掙扎搏鬥,以及那身難以突破的硬殼和尖利蟹螯,就覺得,嗯,算了吧…。

可是,還是想吃怎麼辦?於是,我把腦筋動到了「偽螃蟹」頭上。

這裡說的可不是市面上號稱蟹肉棒、蟹柳條(現在因應法規改名叫蟳味棒了)的冷凍即食食材,而是名為蟹又不是蟹的料理。其實這般名不符實的美味,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,像是松露巧克力其實不含松露、牛舌餅內餡沒有肉、太陽餅更不可能包太陽。但這些美食多是以外形相似的其他事物命名以增添趣味或吸引力,這次介紹的偽螃蟹料理,卻大半是刻意以其他食材模仿螃蟹的口感、外型,以期達成「不是螃蟹,勝似蟹」的目標,甚至真的就此成功混淆視聽,另闢蹊徑地一躍成為不同菜系裡的經典料理。在螃蟹不夠肥美的季節裡、身體狀況不適宜時、又或者純粹為了省錢懶惰好奇等因素,試試這些合於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的「攙偽假冒」料理,既不用擔心過敏痛風爆血管燒荷包,也別有一番意趣呢!

.蟹黃豆腐煲

第一次在港式飲茶餐廳嘗到這道料理,就對它鮮甜滑嫩的口感印象深刻,蟹黃豆腐煲也就此成了我必點的菜色之一。

在家自製沒有蟹黃的蟹黃豆腐煲其實很簡單。嫩豆腐或雞蛋豆腐切塊,在鍋內稍微多加一點油,將表面煎到金黃盛起備用,增添口感也更易吸附湯汁入味;小段紅蘿蔔磨泥或以菜刀刮成茸狀,先入鍋以殘油炒軟,盛起與生蛋黃拌勻後,再回鍋拌炒成小顆粒狀,就完成了這道菜的重點:「偽蟹黃」。接著將少量薑泥、蒜末依序加入鍋中爆香,倒入高湯以中火煮滾,撥入豆腐和一半的偽蟹黃,加上鹽、糖等調味料煮至豆腐入味,最後用蛋白打個蛋花,勾芡盛入小砂鍋中,將剩下的偽蟹黃撥散撒在豆腐煲表面點綴,就完成了美味的蟹黃豆腐煲。講究一點的,可以在烹煮過程中加上蟹腿肉、小干貝、蝦仁等海鮮,也可以使用壓碎的鹹蛋黃取代部分生蛋黃,更添鹹香口感。小砂鍋上桌,滾燙的豆腐煲帶著適度的鹹味和微甜,混合薑蒜香氣,豆腐軟嫩入味,非常下飯,和港式餐廳裡的蟹黃豆腐煲相似度極高!至於餐廳裡高貴精緻的豆腐煲究竟有沒有加真正的蟹黃、比例又如何拿捏…大概就是各家商業機密,不可說不可說了吧!

.賽螃蟹

關於這道大剌剌宣稱自己媲美螃蟹的菜肴由來,眾說紛云。有說是清朝御廚為了滿足突然想吃螃蟹的慈禧太后而創,也有一說是小老百姓為了滿足對昂貴螃蟹的渴望而做,甚至從北到南的魯、京、滬菜系中都有這道菜,各成經典。但這道名字很唬人的料理,說穿了,其實就是再簡單不過的,炒蛋。

先將薑泥、醋、糖拌勻放置入味,再將生蛋黃和蛋白分開,蛋黃裡拌入壓碎的鹹蛋黃和少許薑醋打散,以稍多的油熱鍋,快速拌炒成金黃噴香的鬆軟碎粒盛出備用;蛋白部分,因為受不了使用大量熱油推炒成型再瀝油的傳統做法,又怕直接炒難以掌握火候,於是採用了改良式做法,在生蛋白中加入些許鮮奶、鹽、太白粉或玉米粉等澱粉,拌入蒸熟的白肉魚碎增加鮮味口感(傳統做法使用去骨黃花魚,為求經濟方便,我用的是切去血線的台灣鯛魚片,亦可以其他淡色海鮮代替或乾脆省略),再入鍋以中小火輕輕翻炒至滑嫩成型起鍋,放上蛋黃部分即完成。拌好的薑醋汁可以勾濃芡在蛋白起鍋前加入,也可以留下部分沾食或直接淋在成品上,成功的賽螃蟹口感軟嫩,增添了鮮味的蛋白和偽蟹黃、薑醋汁的鹹香酸甜搭配融合,一點也不膩口,反而更刺激食欲,和螃蟹八竿子打不著的食材,只要發揮一點想像力,不經意間還真能以假亂真,讓人大呼有趣,果然不負其盛名。

.蟹殼黃

以蟹為名,其實只是取其外形小巧渾圓膨起,恰似大閘蟹圓乎乎的蟹殼。以半燙麵為油皮,包起油酥充分靜置鬆弛,幾次重覆 捲製成中式酥皮,包裏餡料後沾上半面芝麻,入烤箱烤到香脆,就是一道經典的江浙點心。

小小的酥餅只有約半個手掌大,可以隨心所欲地包進各種餡料,最常見也最傳統的大概是蔥肉餡,因為個人不愛蔥味,這次也就順理成章地選了最簡單的糖餡,並捨棄了奶油和豬油,直接以口味清淡的植物油製作酥皮。微涼的秋冬之際,溫暖甜美的氣息從廚房飄散開來,剛出爐的蟹殼黃金黃香酥,薄脆酥皮一層層包裏著滾燙融化還咕嚕嚕翻騰著的糖心餡,小心咬一口,芝麻香氣隨著撲簌掉落的餅皮在口中爆開,一邊吸氣喊燙一邊快速地三兩口吃掉一個,還來不及思考,已經下意識地伸手再拿起一個咬下,再配上一杯熱茶,簡直欲罷不能啊!

回上一頁